IF決定命運
說到人生思考,最近我身邊幾個年輕人經過一番思考后,準備海歸了。令人感嘆的是,近年來國內高等學府門檻越來越高,據說在生命科學和醫(yī)學領域,一線城市的好單位對一個正高職位開出的條件是:一篇CNS文章或者兩篇(相當于Nat Med, Cancer Cell一類)CNS子刊文章,外加2-3篇10分左右的文章。如果以副高(副教授或副學習員)入職,你需要工作5年,產出至少2篇10分以上的文章以后,才能申請升正高。這樣的要求,換成十幾二十年前,可能超出兩院院士的入門標準。
國內的大年三十那天,我們單位舉辦了一個小型的學術會議,報告人中有好幾個美國科學院院士和諾獎獲得者,其中有一位是來自加大伯克利分校的2013年諾貝爾生理與醫(yī)學獎得主,Randy Schekman。熟悉Schekman的人肯定聽說過他戴上諾獎桂冠以后干的一件大事,便是在衛(wèi)報(The Guardian)撰文大肆抨擊CNS三大期刊,批評它們帶頭用“影響因子(IF)”來衡量學術水平,搞壞了整個學術評價系統(tǒng)。這次他老人家也不例外,在報告快結束時話鋒一轉,用超過十分鐘的時間“惡毒攻擊”了三大期刊以及它們所導致的IF崇拜現象。
![]()
2013年諾貝爾生理與醫(yī)學獎得主,Randy Schekman
科研做的年頭一長,我們就會漸漸明白,論文的影響和學術水平其實不是一回事。好的科研往往獨辟蹊徑,所出的成果需要過一段時間甚至很多年以后才會慢慢被主流接受,在短期引用率上反映不出來。論文IF的計算基于短期(兩年)引用,所以要追求論文的IF,意味著我們必須做熱點性、跟風性的學習工作。嚴格的講,崇拜高IF期刊是個國際性潮流,并非中國科技界所獨有。但西方高校還是有一系列的機制來予以平衡的,譬如在人事招聘和升遷中,同行評議結果具有非常高的權重。美國國立衛(wèi)生學習院申請基金的個人介紹(Biosketch)格式就可見一斑,新版的格式不讓你一味羅列文章和影響因子,而是讓你在(不超過四個方向上)準確地寫出你對科學所做出的貢獻,每個貢獻下至多列四篇支持性文章。
今天我們不討論雜志的IF問題,而是想說一個細思恐極的現象 - 我們中很多人的科研人生,或者嚴格地說是全部人生 - 包括單位收入、住房面積、婚姻、孩子學校、甚至你的交通工具以及你碗里的紅燒肉,都被你發(fā)表論文的雜志“IF”所左右著。也就是說,學者們把自己畢生中的大事全部交給了那幾個雜志社來決定!我們一直說的“知識改變命運”在現實中應該改成“論文改變命運”,或者更直接地說,你論文的IF決定了你的命運!
其實雜志社只是雜志社,它們跟我們的生活不應該有太大關系,當我們找工作時,它們連封推薦信都寫不了!和Schekman觀點不同的是,我并不認為這三大雜志社本身有啥問題,從商業(yè)辦刊角度來看,它們追求高影響因子并沒有錯,況且它們的文章質量應該是同類中最好的。問題是我們的科研管理者志大才疏,被少數幾個自認為是科學精英的言論所蠱惑,盲目崇拜高IF期刊,主動伸出雙手套進對方的鐐銬,這個就沒辦法了!
科學網上常有這一類話題的討論,青年學者們最為投入!大牛小牛們經常現身說法與同行分享自己如何用文章改變命運的心路歷程! 在國家強大的CNS政策導向下,沒有任何高校和學習單位能夠幸免,看看它們的招聘廣告或者了解一下各單位的CNS論文獎勵政策,你就明白問題有多嚴重了。當然,也正是因為我們“IF決定命運”的生存法則,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探索在中國科技界還是極少的。
。ㄙZ偉)IF決定命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新賬號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