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影院电影网,天堂а√在线地址,性人久久网av,无码内射成人免费喷射

曉木蟲
學術數(shù)據庫客戶端

令人贊嘆!西北農大訪問記

 找回密碼
 注冊新賬號

QQ登录

微信登录

令人贊嘆!西北農大訪問記

摘要:   3734造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前留影  高關中(德國漢堡)2017/4/25  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我作為旅歐陜西專家學者聯(lián)誼會的新聞記者,應邀參觀訪問了我國著名的農科高等學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3734造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前留影
  高關中(德國漢堡)2017/4/25
  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我作為旅歐陜西專家學者聯(lián)誼會的新聞記者,應邀參觀訪問了我國著名的農科高等學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從西安出發(fā),汽車沿西寶高速公路飛馳,一小時就到了西農所在地楊凌。在此受到了西農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余勁教授的熱情接待。余勁教授是海歸的精英,曾在日本京都留學,為經濟學博士,如今一邊擔任行政工作,一邊教課帶學習生。他給我介紹了學校和所在地楊凌的一些基本情況,并聯(lián)系宣傳部(新聞中心)準備了許多材料,還讓國際處的代向東老師全程陪同,使我能夠順暢地進行采訪,了解到學校各方面的情況。三天的走訪,使我驚嘆:西農的確名不虛傳,是一所享譽國內外的高等農業(yè)學府。
  西部最早的高等農業(yè)院校
  楊凌在西安以西82公里。全稱為楊凌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由陜西省直轄,并和19個中央部委共管,具有地級行政級別。面積124平方公里,下轄楊陵區(qū)(隋文帝楊堅的陵墓,泰陵在此地,俗稱楊陵),總人口16萬,城市人口占一半。交通便利,隴海鐵路,西蘭高鐵,西寶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fā)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被堯舉為“農師”),也是周王朝的先祖后稷,受封有邰,即楊凌,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谷”,開創(chuàng)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
  今日楊凌是一座美麗的農科城,街道寬闊整齊干凈,天色蔚藍,空氣清新,遠遠好于大城市。楊凌的核心就是西農。差不多家家戶戶都與西農有關。西農分北校區(qū)(老校區(qū))和南校區(qū)(新校區(qū)),相距約1公里。校園面積5652畝,校舍建筑面積96.73萬平方米。校園布局疏朗,風景秀麗,享有“生態(tài)園林式大學城”的美譽。以南校區(qū)(新校區(qū))為例,東西寬1100米,南北長1300米,以路網和林帶間隔為五個功能區(qū):中央布有行政樓、科研樓、圖書館和農科樓,北有博覽園,東南有林學、文科樓等,西南分布著學生生活區(qū)和體育活動區(qū)。功能區(qū)之間構成現(xiàn)代田園景觀,道路多以行道樹命名,如銀杏路、法桐路、欒樹路、苦楝路、鵝掌楸路,還有牡丹園、灌木園,碧波蕩漾的小西湖和好幾個文化廣場。光聽聽名字,你就知道這里有多美!
  在校史館,我看到了關于西農歷史的介紹。20世紀30年代初,中華民族處于最危險的時刻,日寇侵占了東北,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在全國“開發(fā)西北”、“建設國家戰(zhàn)略后方”的呼吁聲中,民國元老于右任、楊虎城將軍,以及戴傳賢、張繼、辛樹幟等社會賢達倡導“在中國舊文化發(fā)源地上建設中國新文化”,其中具體措施之一就是創(chuàng)辦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校址選在陜西武功西南部,也就是今天的楊凌。1934年正式建校,從而誕生了我國西部最早的高等農業(yè)院校。于右任被公推為學校首任校長,從1936年起到1967年,留英德歸來的生物學家辛樹幟(1894-1977)兩度擔任校長,共達20年之久,為學校貢獻良多,得到毛澤東“辛辛苦苦,獨樹一幟”的贊譽。
  老校區(qū)的3號樓就是建校之初的主樓,曾遭日寇軍機的轟炸,如今還留有被炸的痕跡。樓前豎立著建校恩公于右任和辛樹幟的塑像,以及戴傳賢(字季陶,1891-1949,考試院長)的建校奠基銘石碑“民為國本,食為民天,樹德務滋,樹基務堅”。
  在抗戰(zhàn)的烽火中,北大農學院、河南大學畜牧系等內遷院校并入,西農擴建為西北農學院,辦學水平步入全國一流行列。新中國建立后,西農進一步發(fā)展壯大,1999年,在國家科教體制改革大潮中,西農和同處楊凌的西北林學院以及5個科研單位合并在一起,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各項事業(yè)邁入發(fā)展的快車道。
  成就斐然 地位顯赫
  80多年來,學校一代代師生員工秉承“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宗旨和“誠樸勇毅”的校訓,心懷社稷,情系蒼生,植根三秦大地這塊華夏農業(yè)文明厚土,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力前行,培養(yǎng)出16萬英才俊彥,產出大批創(chuàng)新成果。正如校友茹改生詩作西農80周年大慶有感所詠:
  華夏九州農肇始,后稷教稼在周原。
  校園古樸誠可憶,有邰故國展新顏。
  名師薈萃研習久,教科雙豐美名傳。
  欣聞母校八旬日,四海學子聚崗前。
  西農在小麥遺傳育種(如育種專家趙洪璋培育的小麥年推廣面積最大的“碧螞一號”、長期主導我國小麥品種換代的遠緣雜交品種“小偃6號”)、小麥條銹病防治、農業(yè)水土工程(如旱作農業(yè)節(jié)水技術)、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園藝作物品種選育(如我國自育蘋果優(yōu)良品種“秦冠”、 “西農8號”西瓜、“秦白”系列大白菜)、秦川肉牛品質改良方面,碩果累累,還培育出莎能奶山羊、成功進行了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山羊,體現(xiàn)了學!鞍褜W問做在大地上”的優(yōu)良辦學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為我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今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全陜西同時名列985和211工程的高校只有西安交大,西工大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家。在全國,同時名列985和211工程的高等農林院校只有中國農業(yè)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所,由此可見西農的顯赫地位。
  如今西農學科涵蓋農、理、工、經、管、文、法、哲、史、醫(yī)、教育、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有24個學院(系、所、部)和學習生院,包括一些特色學院,如風景園林藝術學院、葡萄酒學院等等,F(xiàn)有本科專業(yè)65個,1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博士后流動站13個。國家重點學科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農業(yè)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工程學、環(huán)境科學與生態(tài)學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
  學校始終瞄準高新科技前沿,為實現(xiàn) “突出產學研緊密結合特色,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農業(yè)大學”的目標而奮斗。該校在動植物育種、植物保護、農業(yè)生物技術、旱區(qū)農業(yè)與節(jié)水技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領域形成鮮明特色和優(yōu)勢,F(xiàn)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學習中心3個。組建了玉米水稻小麥生物學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農業(yè)高效用水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學校獲得了數(shù)以千計的發(fā)明專利。
  西農堅持開放式辦學,先后與世界141所著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如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德國霍因海姆大學(Universitt Hohenheim,位于斯圖加特附近,是歐洲著名的農學學府),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gen),日本宮崎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年均上千名國(境)外學者來校開展學術交流。在校外國留學生達500多名。
  2016年11月,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倡議發(fā)起,來自我國與俄羅斯、中亞、南亞、西亞、非洲、歐洲等絲路沿線12個國家的59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代表簽署了楊凌宣言,共同決定成立絲綢之路農業(yè)教育科技創(chuàng)新聯(lián)盟,秘書處設在西農。聯(lián)盟的成立,標志著絲路沿線農業(yè)科教單位的合作開啟了新模式,進入了新階段。由此也凸顯西農在世界農學方面的重要地位。
  人才強校 廣納英才
  全,F(xiàn)有本科生2萬多人就讀, 各類學習生近9000人。歷年來共有15位校友成為兩院院士。師資方面,學校廣泛吸納海內外有識之士和青年才俊來校工作,現(xiàn)有教職工4469人。其中教師崗位2192人;教授等正高級專業(yè)技術人員514人,副高級758人。現(xiàn)有院士2人,雙聘院士11人。西農人才辦主任莊世宏介紹說,全校78%的教授、副教授有在海外留學訪學的經歷。
  西農自從2004年以來實施人才強校戰(zhàn)略,成績顯著。十多年來引進副教授以上高級人才200多人,其中海歸達130人,從美、歐、日、韓、加、澳、新加坡等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歸來。人才辦工作人員隨手打印出一份從德國來西農的高級人才列表,共有11人,他們分別在弗萊堡、科隆、柏林洪堡、漢諾威、基爾、吉森、法蘭克福大學和馬普學會留學或工作過。如今在西農生命學院、林學院、植保學院、動醫(yī)學院、資環(huán)學院等機構挑起教學科研的重擔。
  莊世宏主任介紹說,西農有國家“千人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8人,“長江學者”(教育部延攬海內外中青年精英項目)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西農還聘請外國學者,如特聘德國人馬丁教授全職工作,用英語講授動物行為學。據介紹特聘教授年薪可達40-80萬元。
  莊主任說,對于海歸青年英才來說,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是歸國頭三年,堪稱黃金期。為了保證這些人才全身心投入,西農從工作和生活兩方面給與無微不至的關懷。工作方面,對于海歸博士后,授予教授、副教授,擔任碩導、博導,優(yōu)厚的工資待遇,還提供科研啟動費。生活方面,提供一套至少140平方米的住所,安家費10-40萬元;給配偶安排工作;西農幼兒園、小學和附中則為海歸學者的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至于楊凌的優(yōu)越環(huán)境和便利交通更是很多地方難以媲美的。
  以在德國弗萊堡大學獲博士學位的趙善廷教授為例。他在發(fā)育神經生物學方面擁有雄厚學習基礎和經驗,2011年回國。短短一年間就成為陜西省“百人計劃”入選者和西農“后稷學者”特聘教授。他的學習對防治老年神經系統(tǒng)疾病以及促進人們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他還作為博導帶學習生,并承擔著為本科生講授“組織胎胚學”課程的任務。今年他被任命為校圖書館副館長,主持工作。在一位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現(xiàn)代化的校圖書館樓。該館館藏圖書250多萬冊,電子本圖書100萬種。圖書館實行開架開放服務,每天開館14小時,閱覽室里坐滿了閱讀書籍和自習的學生。
  除圖書館外,西農還建有占地200多畝的農林博覽園,內設動物博物館、植物博物館、亞洲最大的昆蟲館、土壤博物館、中國農業(yè)歷史博物館(附校史館)等5個博物館,以及植物分類園、樹木園、中草藥園、五谷園、蝴蝶園等。這個博覽園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農業(yè)主題博物館組群,各類標本收藏量居全國高校之首。它既為教學科研服務,還向公眾開放,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每年吸引幾十萬游客,特別是中小學生,為農業(yè)和生物科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令人贊嘆!西北農大訪問記  |  責任編輯:曉木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