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影院电影网,天堂а√在线地址,性人久久网av,无码内射成人免费喷射

曉木蟲
學術數據庫客戶端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青藏高原形成的地殼流變制約機制

 找回密碼
 注冊新賬號

QQ登录

微信登录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青藏高原形成的地殼流變制約機制

摘要:   印度與亞洲大陸之間的碰撞造就了現(xiàn)今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圖1a)。自Argand(1924)提出印度地殼整體性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的模型算起,近百年的學習為人們理解高原的構造演化積累了豐富的觀測數 ...

  印度與亞洲大陸之間的碰撞造就了現(xiàn)今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圖1a)。自Argand(1924)提出印度地殼整體性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的模型算起,近百年的學習為人們理解高原的構造演化積累了豐富的觀測數據。然而,對青藏高原如何形成的問題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存在“構造逃逸”、“一致性增厚”、“下地殼流”等多種模型。這些模型無法解釋青藏高原的地殼變形及結構沿造山帶走向的變化。
  最近,地震學的學習結果顯示(圖1b~圖1d):(1)俯沖的印度巖石圈在地幔中的角度從西到東逐漸變陡;(2)亞洲巖石圈沿著青藏高原北緣下插到高原之下,尤其是在西部帕米爾高原下方,俯沖極性發(fā)生了反轉,即印度巖石圈變成了上覆板塊。這些觀測結果預示:在沿碰撞帶走向上,巖石圈結構及物性存在強烈的非均一性。這種非均一性可能繼承于碰撞前亞洲大陸南緣經歷的多期微陸塊增生事件。因此,沿著印度-亞洲碰撞邊界地殼成分以及巖石圈強度存在重大差異,F(xiàn)今青藏高原在西部(鄰接塔里木盆地)狹窄而在東部寬闊(圖1a),可能就是巖石圈強度橫向差異的反映。然而,亞洲大陸沿造山帶走向的強度變化在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中起的作用仍然不清楚。
  針對上述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學習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學習員陳林與澳大利亞Monash大學博士Fabio Capitanio、美國UIUC博士Lijun Liu以及ETH教授Taras Gerya,合作開展了三維熱-力學模擬學習。作者設計了三組模型:(1)在第一組模型中,上板塊的下地殼流變性質用“基性麻粒巖”(Wang et al., 2012)來表征,代表強度弱的亞洲巖石圈(圖2a);(2)在第二組模型中,上板塊的下地殼流變性質用“輝綠巖”(Mackwell et al., 1998)來表征,代表強度大的亞洲巖石圈(圖2b);(3)在第三組模型中,上板塊的下地殼由兩局部組成,左局部(0~200 km)的下地殼用“輝綠巖”來表征,右局部(200~1000 km)的下地殼用“基性麻粒巖”來表征(圖3)。下板塊的下地殼流變性質均由“斜長石”(Ranalli, 1995)來描述。模擬結果顯示:弱的亞洲地殼有利于應變向北傳遞,最終在碰撞帶的后方形成一個寬闊的造山高原(圖2a);相比之下,強的亞洲地殼抑制了高原的形成,造山吸收了大局部會聚量,同時強的亞洲巖石圈下插到印度巖石圈下方,形成了一個反極性的俯沖(圖2b)。當將二者合并到同一個模型中時,在模型左部(即西部)形成了一個窄的造山帶,同時上板塊向南下插到造山帶之下,形成了反極性的俯沖;而在模型右部(即東部)形成了寬廣的造山高原,下板塊俯沖到高原之下(圖3)。將模擬結果與印度-亞洲碰撞帶的主要特征進行對比(圖1),作者認為亞洲大陸地殼的強度非均一性控制了青藏高原巖石圈變形及其結構的東西向變化。
  該學習對認識大陸地殼流變性質在造山帶演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上述學習成果于7月19日發(fā)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Chen et al., 2017. Crustal rheology control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ormation during India-Asia converg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5992, doi: 10.1038/ncomms15992)。



  圖1 青藏高原及其鄰區(qū)的地形與巖石圈結構



  圖2 模擬結果。(a) 弱的亞洲地殼模型,(b) 強的亞洲地殼模型



  圖3 綜合模型的模擬結果。上板塊左局部(0≤Z≤200 km)的下地殼由“輝綠巖”組成,右局部(200≤Z≤1000 km)由“基性麻粒巖”組成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青藏高原形成的地殼流變制約機制  |  責任編輯:蟲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