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師范大學取消了相關(guān)考生的英語筆譯碩士專業(yè)學位擬錄取資格,這與前些天公布的中國人民大學把34名考生的研究生復試成績?nèi)榱惴忠粯,引起了人們的注意?br />
被上海師大取消錄取資格的三十多位考生所犯的錯誤與人大法學專業(yè)的那34名考生一樣,都是在復試沒有結(jié)束之前,在QQ群里透露了復試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從而違背了在《誠信復試承諾書》要求的嚴格遵守相關(guān)保密規(guī)定的承諾。
這些考生為什么要在群里談論復試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呢?我沒有看到他們的討論內(nèi)容,無法確定,但是可以大致猜測有這樣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對自己在復試中的回答心里沒有底,于是與他人討論一下,有點與平時考試完畢和同學“核對答案”相類似。也有人可能以為自己在復試中的表現(xiàn)很滿意,于是就用句北方方言稱“顯擺”,吳方言稱“顯夾夾”,也就是想炫耀一下。
但是,他們忘記了在考試以前自己在《誠信復試承諾書》上的簽字承諾。以為那種承諾書只是走走過場的一張廢紙,誰也不會當真。
結(jié)果,自己做的事情,只能自己承擔后果。再怎么后悔,再怎么發(fā)牢騷,也是噬臍莫及。即使有人想挑動他們打官司,也是枉費心機,這種官司是不可能贏的,只能是繼續(xù)浪費自己的青春和錢財。唯有吃一塹,長一智,誠懇檢討自己,吸取終身的教訓,以后要重視自己的承諾。
可能有考生認為,在群里討論這些問題,學校方面是不會知道的。
他們忘記了誠信是一種品德,并不是有人監(jiān)視才不得不誠信。既然說好不能透露復試內(nèi)容,那么就應當信守諾言,這就是一個誠信問題。我們的很多人對于誠信問題不重視,好像你沒有抓到我,就可以不講誠信,這是從小沒有養(yǎng)成誠信的習慣。
這也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問題,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紀守法。不能因為可能沒有人檢舉,就可以不遵紀守法。
要誠信,要遵紀守法,這應當是從小就應當受到的教育?梢哉f,學校里這樣的教育似乎已經(jīng)不少了,但是為什么許多人仍然沒有把誠信兩個字放在心上呢?
我看,我們的誠信教育還是有問題的。問題在哪里?問題是真正的教育不但在口頭上,最重要的是事實,用事實來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我們現(xiàn)在很多時候,對于誠信的教育,只在口頭上,而學校(也就是教育者)的一個不誠信的行動,就會把千萬句要誠信的“教育”化為烏有。而為了利益可以隨時拋棄誠信的這種“教育”卻永遠銘記在被教育者的心里。
很多學校(包括中小學)口頭上總是說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得到前面的發(fā)展,也這樣“要求”學生。但是實際的做法卻完全是分數(shù)第一、升學(包括考研)率第一。
例如一些中小學在統(tǒng)一考試的時候,讓不統(tǒng)一考試的科目讓路,讓體音美課程讓路。一些高等學校對考研不考的課程讓學生“自學”,實際上是放棄。在各學校之間舉行各種比賽的時候,則在學校內(nèi)部公開作弊。
在教學比賽以及上公開課的時候,很多單位完全是弄虛作假,把公開課弄成戲劇表演,把學生弄成演員一樣。而且美其名曰,這是為了學校的榮譽。
前些年,有些學校甚至在與升學無關(guān)的課程考試中,組織作弊。對那些課程,平時不講授,在考試時由教師做出答案然后告訴學生。
至于在各個大學,對于應付各種檢查,要求教師作假,修改過去的已有記錄,已經(jīng)是人人都知道并大多數(shù)教師都必須參加的。這種作弊的活動,如果工作量很大,也會組織學生參加。遇到檢查時,應當如何應答,領(lǐng)導也往往事先告訴學生。
所有這些,在為了提高成績、為了學;蚣w榮譽的幌子下,可以不惜一切手段的弄虛作假,我們的學生幾乎都是就經(jīng)歷的。我們的教師更是從小就經(jīng)歷,在“身經(jīng)百戰(zhàn)”后,做了教師,有的人更是完全麻痹了,認為世界就是這樣,不這樣做就干吃虧。
由于經(jīng)常作假,而且通常在一個如為了某種榮譽這樣似乎很漂亮的外衣的遮蓋下,很多學生并不認為這樣做有什么不對。如果一旦被發(fā)現(xiàn),被揭穿,就只認為自己倒霉而已。甚至反認為這是發(fā)現(xiàn)者或揭露者的無恥。
從小到大,把錯誤的看法和做法養(yǎng)成了習慣,而不以為有什么不好,這樣的事情還有不少。抄襲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做作業(yè)、做練習,常常是要求學生的回答與課本上一模一樣,最好一字不差。有時候,學生換了一種說法就會被判錯。在這樣的訓練下,學生只是會背書而已。
學生的作業(yè)要求與書本一致,而學生之間相互抄襲也認為沒有任何問題。在很多地方,做作業(yè)這個詞已經(jīng)變成了“抄作業(yè)”,家長問孩子,學生問學生,甚至教師問學生,都是“作業(yè)抄了沒有”?
學生做作業(yè)既然是抄書,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抄,更有“傳統(tǒng)”的說法,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學生的抄也就成了習慣。到了大學,仍然如此,做作業(yè)、考試仍然是大段地抄,現(xiàn)在有計算機有網(wǎng)絡(luò),抄起來更加方便。
于是,做作文抄,寫論文抄,不抄就不會做文章。抄襲別人的語言、段落甚至整篇都抄也不以為恥了。
與抄襲、說假話、不講信用類似問題的泛濫,這真是我們從小學到大學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大問題。
這些問題之所以泛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管理和評價上出了問題。我們對于學生的要求只是要有一個盡可能高的考分。這可以稱之為唯考分論。
宣傳上常常強調(diào)他們提高一分就可以擠掉多少人,所以就必須分分計較,甚至0.1分地計較。在這種唯考分論的指導下,我們的管理則是一切為了提高考分服務,只要可能提高考分,別的可以不管。
即使在大學,課程的考試也要求把每一道題目的分數(shù)事先精確地確定。其實,我們做教師的都知道,百分制的考分略微相差幾分并不能精確地表明學生對這門學科學習的好壞。對于學生學習的好壞根本用不著打百分制,大致分一下類即可。而我們卻要求他們分分計較,并由此得到獎勵和懲罰。
在一次又一次的分分競爭中,學生養(yǎng)成了只要分數(shù)高一點,別的可以不管,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在這樣的管理和教育下,很難養(yǎng)成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良好的學習作風和學習習慣。
這與我們在對教師的評價和管理中,只算各種分數(shù)(論文的篇數(shù)、影響因子以及其他工作的量化計算分數(shù)),實際上是異曲同工。由此帶來的種種問題,也很有相似之處。
這次取消考生錄取資格的事件,對學生的缺乏正確的教育只是可以討論的問題之一,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作者:馮大誠)
這些考生被取消研究生錄取資格說明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