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美捷登”,文章版權歸武漢美捷登生物有限公司所有。
作者:美捷登學術部Wendy 在科研領域,中國學者日益成為領軍人物,但是,他們的貢獻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在美國學者中。Shumin Qiu、Claudia Steinwender和Pierre Azoulay討論了為何美國研究人員引用中國學者的論文比非中國學者的論文要少得多。 隨著中國作為商品出口國的空前崛起,中國已經(jīng)超越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物生產國。正如圖1所示,中國在世界出版物中所占的比例由2000年的5%上升至2018年的26%,尤其是在化學,工程,材料等領域的發(fā)展尤為迅猛。在2000年至2017年期間,中國高校數(shù)量、科研人員數(shù)量和科研經(jīng)費分別增長了140%、69%和10倍(來源:中國教育部科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圖1. 中國在世界出版物中的份額一直在上升。 資料來源:Web of Science,自己的計算。 考慮到中國在世界出版物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給全球經(jīng)濟帶來的影響,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的科研成果在數(shù)量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能否為世界科技前沿做出貢獻?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國科研質量的提升與中國科研機構(和研究人員)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的增長是相對應的。例如,從2000年到2016年,中文地址(及中文姓名)在《科學》、《自然》等主要期刊上的出現(xiàn)率增加了一倍以上。 科研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xù)攀登,中國的科技水平究竟能給后來者提供多少“寬闊的肩膀”,這一點還有待商榷。在最近一次討論中,我們把重點放在了中國發(fā)展突出的化學領域。在比較中國和非中國研究人員時,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作者的文章僅獲得美國學者一半的引用。對這種明顯的“引用折扣”的一種解釋是,中國的科研成果質量低于其他國家/地區(qū)。另一種解釋是,與世界其他地方的研究相比,美國科學家可能會低估中國學者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為了區(qū)分這兩種解釋,我們對研究“質量”進行了多個階段的控制。我們將重點放在化學領域,中國在這一領域有著悠久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我們的分析集中于“精英科學家”,即在最具影響力的化學期刊上發(fā)表過文章的前1%的研究人員。我們通過人工采集科學家的個人資料(包括學歷、年齡、性別等),并使用粗化的精確匹配(CEM),為中國精英PI的每篇論文尋找質量相當?shù)奈恼拢褂玫馁|量指標可以糾正中國引文中特別大的 “本國偏差”。最后,我們根據(jù)主題相關度來定義可能引用精英研究人員出版物的文章的風險集。我們的結果指出“中國引用折扣”等于基線引用概率的28%:中國PI撰寫的文章從美國科學家那里獲得的引用明顯少于非中國PI撰寫的文章。 也許有人會問,是否因為中國科技發(fā)展較晚,所以對中國文章的引用有一定的折扣。但我們發(fā)現(xiàn),近20年來,美國科學家對中國的“引用折扣”一直很穩(wěn)定。也有人會疑惑,中國的經(jīng)歷是否是獨特的,或者其他國家是否也有同樣的偏見。如圖2所示,在化學領域排名靠前的國家中(按我們樣本中的出版物數(shù)量計算),沒有其他國家經(jīng)歷過美國的“引用折扣”。 圖2. 頂級化學國家的估計引用折扣。 資料來源:“誰站在中國(科學)巨人的肩膀上?來自化學的證據(jù)”,作者:Pierre 由于困擾中國科學團隊的撤稿丑聞相對較多,我們推測非中國科學家可能認為源自中國的知識和觀點不如源自其他國家的知識和觀點可靠,從而導致研究人員較少引用中國的研究,即使它看起來同樣富有成果。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對中國研究質量的負面看法并不能解釋這種“引用折扣”,因為它存在于科學撤稿常見和罕見的兩個子領域。另一種解釋可能是對中國研究人員的敵意。然而,這種偏見只針對在中國工作的PI,而不適用于在其他國家從事研究的中文姓名的PI 。 還一種解釋可能是中國研究人員專注于在美國不太常見的子領域。通過使用一種模擬科學論文主題相似性的算法,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引用折扣”不僅僅反映了中國研究人員集中在不太可能被美國科學家引用的特定子領域。 此外,我們檢驗了中國頂尖的科研人員組成的龐大的學術圈能否幫助中國學術論文克服“引用折扣”。近十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推動世界范圍內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包括資助學生海外深造、支持中國研究人員到先進國家訪學等。同期,國際會議中中國學者的出席率幾乎增加了8倍。在1955年至2009年間當選的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中,擁有海外學位的科學家占總數(shù)的37%。 我們發(fā)現(xiàn),那些在美國有著豐富人脈關系的中國學者似乎能夠克服,至少是部分克服“引用折扣”:至少在美國接受過部分科學培訓的中國研究人員的折扣減半。有趣的是,對于擁有中文名字的美國引用者來說,也不存在這個問題。這表明,在美國的研究人員如果在中國有民族根基,就有助于將中國的研究成果向美國傳播。這也可能意味著,中國研究人員在他們的人脈網(wǎng)絡中可以接觸到美國的華裔研究人員,但不能接觸到其他美國研究人員。 中國的“引用折扣”是否可能是一個暫時的現(xiàn)象?事實證明,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的“引用折扣”相當穩(wěn)定。如果意識和人脈網(wǎng)絡是一種解釋,那么目前的中美關系緊張,以及COVID-19大流行病引起的科研活動受阻,都會進一步降低中國科學研究在外國引用者心中的份量。
【美捷登原創(chuàng)】站在中國(科學)巨人的肩膀上——中國研究人員“引用折扣”的證據(j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