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女海蒂到宅男牛頓,從中國的顧毓琇到世界各國的科學界名人,這篇文章為你簡單介紹這些科技界的跨界明星,以及他們的故事和業(yè)績。 什么是跨界?不會說單口相聲的演員不是好歌手,不會做衣服的廚子不是好司機。 跨界是個全新的事物嗎?當然不是,從人類開始勞動開始,跨界就存在了。打獵的男人不能只打獵,還得采摘野果,還得刀耕火種。在家的女人也不能只生兒育女,還得喂養(yǎng)牲畜,紡紗織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專業(yè)分工出現(xiàn)了,很多人被限定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邊界似乎越來越清晰,跨界反而成了稀有的難事。這些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興產(chǎn)業(yè)的崛起,跨界復蘇了,成為了時髦流行的詞匯,例如,跨界思維、跨界營銷、跨界歌王,等等。 從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歷程來看,早期科學成就是業(yè)務愛好者跨界的結果;后來科學研究逐漸成為一種職業(yè),科學家也越來越被局限在一個狹窄的學術領域中。現(xiàn)在,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科學家的跨專業(yè)跨領域的合作越來越多。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隨時隨地把人們連接起來,催生了一種新的科研模式:科研眾包。 科研眾包平臺為科研人員跨界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完成組織內人才無法勝任的工作是任務委托方的最終目標,而不管接受任務的人的專業(yè)背景、單位性質、年齡大小?缃鐚⒃揪退季S開放活躍的科研人員,在擺脫了限制之后,也能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之外發(fā)揮新的作用。 科研人員在科技研發(fā)領域內的跨界比較常見,有的科研人員跨界幅度更大,從科技界跨出界外或者從界外跨進了科技界。以下是我所知道的12位有名的跨界科學家: 第12位:海蒂。 海蒂·拉瑪是一個好萊塢的女演員,自認是“比我聰明的沒我美麗,比我美麗的沒有聰明”。不過,因為“美貌蓋過了演技”,演了很多角色從未獲獎;她雖然和一位作曲家一道發(fā)明了“擴頻通訊技術”并獲專利,卻未在當時得到應用和承認,令人噓唏。 第11位:玻爾。 這個玻爾是哈那德,不是尼爾斯。哥哥尼爾斯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比弟弟哈那德在科學建樹上更為有名。哈那德是劍橋大學的數(shù)學教授,主要研究周期函數(shù),但他跨界作為丹麥國家足球隊的一位隊員,參加了1908年夏季奧運會并幫助球隊獲得亞軍。 第10位:顧毓琇。 中國科學家在跨界方面毫不遜色,顧毓琇可作為這個排行榜的代表人物。顧毓琇身上的頭銜包括科學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教育家等等。作為科學家,他在電機自動控制方面有過重要貢獻;作為詩人,他創(chuàng)作過七千多首詩詞;作為戲劇家,他創(chuàng)辦了上海戲劇?茖W校;作為音樂家,他擔任音樂學院的院長;作為教育家,他在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多大學創(chuàng)辦過電機系。 第9位:李約瑟。 李約瑟在中國比較著名,是因為那個“李約瑟之問”: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產(chǎn)生?李約瑟原本在劍橋大學從事化學胚胎研究,當選皇家學會會員;后受中國女留學生的影響,改行跨界研究中國科技史,歷時四十多年撰寫多卷本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 第8位:薛定諤。 薛定諤在科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在1925年與情人出軌幽會時,寫出了量子力學的波動方程,并因此在1933年與狄拉克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早年對印度哲學、性經(jīng)驗研究有著極大的興趣;他讓一只貓成了物理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他從物理學跨界到生物學,撰寫了《生命是什么》這本20世紀頗有影響力的科學著作;出版有自己的詩集。 第7位:孟德爾。 孟德爾從32歲開始在修道院上班,一直做到修道院的院長。他的最大成就是在業(yè)余時間取得的,通過長時間的種植實驗,觀察到食用豌豆的生長特性,發(fā)現(xiàn)了植物遺傳的三個定律,在43歲時提交了論文。不過這些論文的科學價值,在他去世后16年后的1900年才得到承認。 第6位:巴丁。 巴丁和肖克利、布拉頓一起,因為在貝爾實驗室里發(fā)明了晶體管,共享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從企業(yè)研發(fā)實驗室跨界到大學,從晶體領域跨界到超導領域,和庫珀、施里弗一起,因為建立了揭示超導本質的微觀理論,共享了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5位:霍夫曼。 羅納爾德.霍夫曼因為通過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原理來解釋化學反應的發(fā)生,在1981年與福井謙一分享諾貝爾化學獎。霍夫曼發(fā)表過多篇散文,出版過詩集,創(chuàng)作過劇本。與卡爾杰拉西(發(fā)明口服避孕藥的科學家,也是跨界大師,寫有小說《諾貝爾獎的囚徒》)合作的《氧:關于“追認諾貝爾獎”的二幕話劇》非常出名;舴蚵鼡芜^電視科普片《化學的世界》的主持人。中國汶川地震后,霍夫曼還與人合作發(fā)行了韋唯歌曲《愛的奉獻》的英文版。 第4位:鮑林。
作為科學家,鮑林創(chuàng)建了化學鍵理論,是分子生物學的早期創(chuàng)建人,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作為政治活動家,他堅決反對核試驗,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晚年他再一次變身為醫(yī)學家,建立醫(yī)學研究所,試圖證明并大力宣傳維生素C能治療感冒。 第3位:西蒙。 西蒙能在心理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自由馳騁,隨意跨界,并都做出了突出貢獻。1958年,他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fā)的杰出貢獻獎;1975年,獲得計算機領域的最高獎—圖靈獎;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1986年獲得美國管理科學特別獎。 第2位: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從大學畢業(yè)后,在蘇黎世擔任初級專利審查員,負責對各種裝置的實用性進行審查并作出鑒定。他不滿足于工作,利用業(yè)務時間鉆研科學,在1905年寫出劃時代的三篇論文:一篇分析液體中懸浮顆粒的布朗運動,成為分子存在的證據(jù)之一;一篇提出光電效應的光量子假設,并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篇給出了狹義相對論的最初表述,改變了牛頓的時空觀。他和一位物理學家還研制發(fā)明過一款冰箱。他寫信給羅斯?偨y(tǒng)建議制造原子彈,使他成為政治人物。只要他愿意,他能當上以色列首任總統(tǒng)。 第1位:牛頓。 牛頓因為微積分的發(fā)明成為劍橋大學的數(shù)學教授;研究光學發(fā)現(xiàn)七色光;研究力學,提出運動三大定律;研究天文學,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研究煉金術,試圖把賤金屬煉成貴金屬;擔任過皇家造幣廠廠長,起訴造假幣者;擔任過皇家學會會長,從事行政管理工作。
各位讀者讀完以上的文字后,肯定也會有自己心目中的跨界科技人物排行榜(亞里士多德、達芬奇、富蘭克林、費因曼、薩根、沈括、蘇步青,等等),不妨以留言或者文章方式回復在這里(排位、姓名、簡單描述)。
回復方式舉例:第6位:羅蒙諾索夫,俄羅斯科學家,精通化學、物理、金屬學、采礦技術都能,跨界教育、語言學、歷史和文學。
科技界12位跨界人物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