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先是被一篇標題黨博文《施一公要倒霉了?》吸引,后來又被其15樓評論中林老師所做的廣告所吸引。好奇打開鏈接,是一篇題為《抵制Hindawi出版社的倡議書》,abcb四點,希望大家附議。在其一樓,有網(wǎng)友建議“在上面刊物發(fā)表文章的人士出來走兩步,說說是被騙了還是利益驅使”。由于本人不僅在該出版社發(fā)過幾篇稿,審過好幾篇稿,也是其中兩個期刊的編委,還當過一回客座編輯,所以今天有必要在這里標題黨一下,出來走兩步,針對林老師的幾個段落,結合我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談談我對野雞的看法。
在開宗明義的“Hindawi出版社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全球最大的野雞出版社!”之后,林老師指出,這個出版社在1997年由兩個埃及開羅的物理研究生創(chuàng)立,十幾年時間里已經(jīng)創(chuàng)立434個“學術”期刊!非常感謝林老師科普,我雖然與該出版社有上述一些來往,但對其歷史還真不清楚?吹竭@里,我已經(jīng)開始感到慚愧了。1997年,我也在讀研究生。我在學習《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等課程的時候,人家埃及研究生已經(jīng)知道創(chuàng)辦出版社了。17年,434個期刊,Hindawi出版社的確擴張很快,以至于Nature、Science、Cell等一系列出版社也紛紛快速擴張。舉例來說,自然出版集團也短期內從最初的1種期刊擴張到了現(xiàn)在的128種期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Hindawi出版社為數(shù)據(jù)集等新型出版內容推出Dataset Papers in Science之后,自然出版集團也推出了Scientific Data。在我看來,初生牛犢的野雞出版社不乏創(chuàng)新,敢想敢干。
接著,林老師痛斥“Hindawi出版社總部設在開羅,是一個完全商業(yè)化的出版公司。它的運行策略大體上是,打著開發(fā)索。∣A)的旗號,濫立期刊名目,抓壯丁式的征集編委(大部分期刊的編委都是數(shù)以百計),利用各種手段交叉濫引期刊論文,從而抬高論文影響因子。緊接著挾影響因子自重,瘋狂擴張文章數(shù)量,抬高論文版面費!目前所有期刊論文版面費平均大概1000美元左右!”目前,我還沒有遇到是慈善機構的出版社。哪個出版社不是完全商業(yè)化的出版公司?開放存取是大趨勢,只有開放存取才能在經(jīng)濟基礎上讓一些冷僻領域也能有自己的專業(yè)期刊。至于征集編委,我自己是知情同意的;而且每次編委期滿,Hindawi出版社工作人員還不厭其煩郵件聯(lián)系咨詢是否愿意繼續(xù)服務。編委數(shù)以百計,一定程度上是開放存取模式?jīng)Q定的。不信?去看看PLOS出版社的PLOS ONE。我剛去看了一下,共有編委6072人。我沒有統(tǒng)計過自然出版集團開放存取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編委的具體數(shù)字,但數(shù)以百計是肯定的,我也是其中一員。關于“利用各種手段交叉濫引期刊論文”,在我作為Hindawi出版社相關期刊投稿人、審稿人、編委、客座編輯的經(jīng)歷中是沒有的。Hindawi出版社工作人員沒有明示或暗示我們要引用Hindawi出版社的期刊論文。相反,他們會用反剽竊軟件檢查投稿,并把存在問題的文章及相應報告發(fā)給我們。他們的投稿、審稿的系統(tǒng)、流程及質量控制措施應該說是相當健全的。我也為自然出版集團的Scientific Reports處理過好幾篇稿件,沒有覺得兩個系統(tǒng)天差地別。就挾影響因子自重,瘋狂收錢等評價,我想說,開放存取出版市場就是這樣。自然出版集團的Nature Communication與Scientific Reports的開放存取費就是不一樣。
說到這里,其實就到了問題的本質,野雞出版社怎么界定?我在大陸受教育多年,所以一度認為不符合國家政策的,沒有列入計劃的,沒有得到組織及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審核批準的都是野雞,反之為家雞。后來認為,應與國際接軌,由湯森路透來界定。但是,從前一標準看,湯森路透也只能算是個野雞機構,雖然在中國已被奉為金標準多年。到現(xiàn)在,我的觀點是,無論是傳統(tǒng)模式,還是開放存取模式,所有出版社及其期刊最終都是市場產(chǎn)物,應由市場評價。如果把想方設法掙錢作為野雞的特征,貼上野雞的標簽,這種推斷與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哪個出版社不想掙錢?傳統(tǒng)模式的愛思唯爾出版社不想掙錢?我記得前些日子國外一群科學家因為愛思唯爾太貴就簽名抵制它。不過,在我看來更像討價還價。哪個期刊不想盈利?我所在的領域BMC Bioinformatics也經(jīng)常出會議的增刊。美國《科學》雜志最近也收了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贊助,出了一個中醫(yī)的增刊。如果仔細去算,給Hindawi、BMC、PLOS等出版社進貢最多的恐怕還是美國;如果中國進貢更多,大概也可以算我們GDP要超越美國的一個標志了。
總之,我與野雞是你情我愿,沒有被騙。如果有什么驅使的話,主要是Publish or Perish的壓力。
來源:科學網(wǎng) 作者:黃健
我與野雞不得不說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