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raction Watch網(wǎng)站創(chuàng)辦人談?wù)撐某犯鍩?/font> 武夷山 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網(wǎng)站的兩位創(chuàng)辦人Ivan Oransky(本行是紐約大學亞瑟.卡特新聞研究所的杰出駐場作家)和Adam Marcus(本行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新聞教師)在The New Atlantis雜志2016年春季-夏季號合刊發(fā)表文章,Two Cheers for the Retraction Boom(為“撤稿熱”歡呼),原文見Http://www.thenewatlantis.com/publications/two-cheers-for-the-retraction-boom。下面大致介紹一下該文的意思,不完全是翻譯,其中有些表達是博主的表達。2000年,全世界論文撤稿總量是40篇左右,最近幾年,全世界每年的論文撤稿量約700篇,可以認為出現(xiàn)了“撤稿熱”。他倆認為,有問題的論文量增加,被揭出以至被撤銷的論文量增加,都有技術(shù)因素的推動作用。比如,有的作者利用PhotoShop軟件把不同圖像拼到一張圖上,假裝是同一次實驗的結(jié)果。又如,有的編輯部請作者推薦真正屬于小同行的評審專家,差勁的作者就偽造一個評審者的郵件地址,然后自己評審自己的投稿。但是,技術(shù)也使越來越多的人具備了火眼金睛,很多編輯部都在運行反抄襲的文字查重軟件,包括昂貴的商業(yè)軟件iThenticate和免費的軟件DejaVu。識別圖像抄襲和是否在圖形上做了手腳要困難得多,但也有計算機科學家開發(fā)了一些軟件工具來識假打假,其中有些軟件對于期刊編輯部是免費的(freely available to journal editors)。有人覺得,今后只要嚴加防范,學術(shù)發(fā)表方面的各種不端行為就可能大大減少,那恐怕是過于樂觀了。好比在高速公路上布置了很多車速檢測裝置的情況下,某些司機只是在接近檢測點的時候才降低車速,過了檢測點又再度瘋狂飆車一樣,在學術(shù)出版領(lǐng)域嚴加防范的情況下,某些差勁的作者也許就不搞明目張膽的不端行為了,而開始從事almost misconduct(準不端行為),又稱為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s(成問題的科研做法)?傊,新花招總是層出不窮的。 因此,單純用論文撤銷來反映科研活動全景是不合適的。專門運營“撤稿觀察”網(wǎng)站的兩個人持這樣的看法,可能讓別人感到意外。但他倆一直認為,把所有論文分為“該撤銷的”和“值得信任的”兩大類,就如同將世人分成徹頭徹尾的惡棍和不折不扣的英雄一樣地不靠譜。 那么,欲減少論文撤稿量,出路何在呢?他倆認為,學術(shù)獎酬制度不要把發(fā)表論文太當回事才行。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一樣,只要把論文看得無比重要,就會有人鋌而走險。他倆主張,今后更應(yīng)該獎酬鼓勵的是:愿意開放數(shù)據(jù)與人分享者;熱心參加發(fā)表后的同行評審活動者;誠信做科研,認真糾正本人和他人錯誤者,等等。 他倆說,有的科學家雖然看到大量撤稿所反映出的科研不端行為及其他形式科研不端行為的諸多亂象,但不想公開批評,擔心某些政客們以此為由減少對科研的資助。但是,他倆質(zhì)問:你們基于那些撤銷論文中的誤導結(jié)果而開展進一步的科研,導致經(jīng)費和時間都付之東流,難道不憤怒嗎?科學的一項特征性美德便是能自我糾錯,因此,科學家們還是應(yīng)該大聲譴責科研不端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應(yīng)該為“撤稿熱”歡呼喝彩。
Retraction Watch網(wǎng)站創(chuàng)辦人談?wù)撐某犯鍩?/str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