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這個問題?也曬曬你們的情況。
1月9日晚,朋友圈傳來消息:北京生命科學學習所(NIBS)新年為學習生普遍“漲薪”,最高漲幅達42.8%(博1),絕對增長最多的是1850元(博3及延期),具體調整情況見下表:
北京生命科學學習所“學生生活補貼調整表”
看到這一消息的浙江大學某教授驚嘆:“大寫的一萬個服”,稱贊NIBS所長王曉東,“這才是true leader!!!!”
“這工資什么水平?大概是第二名接近兩倍,一般水平的四五倍。而且聽說(北生所)吃飯才一塊錢……”對不了解學術界的朋友,浙大教授繼續(xù)解釋道。
武漢理工大學某青年教師留言:趕上月收入。
上海交大李教授聞言評論:比上班強啊。
北大化學系一位碩士學習生立刻表示:“跪膜”,但他同時透露:工資與工作量成正比,上海有機所(碩士)在多年前就有5000了,然而并不是人過的日子。
一位去年從中科院遺傳所碩士畢業(yè)、現(xiàn)在某著名藥企工作的女生:“我要去讀博……[哭臉]”“工作一點都不比讀研輕松”。
更有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學習所同學自曝“博士3年級,應該4100吧”。
而2016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單位中科院物理所一位學習人員稱:普遍比物理所低2000。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位學習員先后留言:“尊重人才”“其實國家就不應該限制經費的使用方式,這樣很多PI就會給學生漲工資了”。
其實,學習生的補貼問題并非第一次引起這樣的高度關注。
早在2007、2008年,王小凡、施一公、饒毅等知名華人科學家就注意到學習生們普遍明顯偏低的待遇,并就此致信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還征集到了國內外57位教授的簽名、支持。
當時,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在內的全國絕大多數(shù)高校的博士生當時每月從國家得到的基本收入缺乏300元,有些學習生的月收入都缺乏以維持日常的基本生活費用。
王小凡、施一公、饒毅三人覺得“這是一個嚴重問題”,在低待遇造成優(yōu)秀人才流失的情況下,“雖然國內投入了大量學習資金,仍然很難達到能在科學學習上趕超世界的目的!彼麄兿驕丶覍毧偫砗粲酰罕M快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保護其科研積極性——
“國內學習生們從事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礎學習工作,但目前他們的待遇卻明顯偏低,一些地方的情況相當嚴峻,令人擔憂……這樣的情況造成了多方面的消極影響。首先,不少優(yōu)秀的學生無奈選擇了出國讀學習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國目前的科研實力。其次,那些選擇留在國內讀研的學生往往由于經濟上的壓力不能安心工作,影響了科研的進展。有些學生甚至因此而喪失了對科研的信心和興趣,最終選擇轉行。這種狀況如果不加以改善,就無法保障學習生隊伍的整體水平,我國對科研的投入就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我國的科研水平就要受到極大限制!
在信中,三人還提出了增加學習生基本津貼的四點建議:
一是國家財政撥款,教育部制定政策;
二是允許和鼓勵各科研機構在學習經費的申請和使用中增加用于資助學習生的費用比例;
第三,限制每個教授所能指導的學習生數(shù)量,監(jiān)督學習生質量;
第四,由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專門資助學習生的項目。
2010年1月初,根據教育部和財政部發(fā)布的新規(guī)定,全國多所高校將陸續(xù)提高全日制在讀博士學習生的獎學金,調整后博士生每月至少800元的“保底”,局部高校博士生的“底薪”則有望達到原來的2-3倍;
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根據財政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 教育部關于完善學習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 (財教〔2013〕19號),學習生普通獎學金調整為學習生國家助學金,用于補助學習生基本生活支出,范圍覆蓋全國學習生招生計劃內的所有全日制學習生。博士生資助標準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0元(注:每月約833元),碩士生資助標準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注:每月500元)。
顯然,NIBS此次為學習生“漲薪”大幅度拉開了與平均水平的距離。
(李東風)
尊重人才從給研究生“漲薪”做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