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閱讀有很多種方法,大概而論,可以分為泛讀、精讀、選擇性閱讀,還有一種最高級的代入式閱讀,不做要求。
泛讀、精讀、選擇性閱讀,是遞進的,時間安排上,有先后之分。
不管怎么讀,都需要搞清楚目的、要求、時間控制。
提醒:這是對普通學習生的建議,經(jīng)驗豐富的學習者、天生高才,不在建議范圍內(nèi)。
1. 泛讀
泛讀是基礎。拿到一個選題,找了一堆文獻,首先需要進行泛讀。
1.1 泛讀的目的
快速了解選題的基本情況。泛讀需要了解這個選題所在的領域大概是怎么回事,都有哪些人在做,大概做了些什么工作、用的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結論。
泛讀讀什么?題目、摘要、結論。一般來說,英文的讀完摘要甚至可以不讀結論,因為都包括在內(nèi)了;中文文獻摘要簡單,尤其是比較早的,三兩句話,必須去讀一下結論。
1.2 泛讀的要求
一句話,列出文獻列表。這個往往被忽略。泛讀泛讀,泛泛而讀,讀完了,有個大概的印象,就擱到一邊了。學習生都是年輕人,研究快、記性好,當時看不出毛病。三、五個月甚至一、兩年后,做實驗數(shù)據(jù)不確定是否正常、結論不確定對不對、討論想不起來誰做過,就傻了,要重新回來翻閱當年的文獻。有的存檔習慣不好的,甚至根本找不到了。
文獻列表長這樣:
編號
作者
題目
學習對象
主要實驗條件
主要結論
***
1
2
3
…
列數(shù)根據(jù)自己需要來寫,不要分太細,寫起來麻煩,也沒什么用。也不能太粗,不能根據(jù)每列來重新組合。作者不需要把所有人寫上,一般寫第一作者與通訊就可以了。
這個表,一邊泛讀,一邊順手做出來,整理一個大表,以后寫開題報告、小論文、大論文、實驗時需要參考,都用得上。
這個表從開始讀文獻就積累,每個大的選題做一個,持續(xù)往里面補充。一般來說,除非選題太偏沒人做,正常碩士畢業(yè)時,這個表應該有不少于100篇論文,博士不少于200篇,其中英文至少一半。
1.3 泛讀的時間控制
中文或簡單的英文,讀15min,列表15min。復雜一點的,30min+30min。綜述論文、學位論文,沒有一定之規(guī),根據(jù)需要來。
有這個時間控制,很重要。因為文獻閱讀很容易混日子,自己騙自己在看文獻,其實什么都沒有讀進去。要求做表、加上時間控制,就無法偷懶了。
有效的工作2個小時,比混2天更出活。
2. 精讀
2.1 精讀的目的
一句話,掌握論文的思路。
2.2 精讀的要求
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學習背景、學習目的、主要學習內(nèi)容、特殊的學習方法(常規(guī)的不用寫)、主要結論、創(chuàng)新點。不要多,控制在一頁A4紙。關鍵是自己寫。
能自己寫出來,那就是真正讀進去了,理解錯誤也不怕,關鍵是理解。
沒有這道手續(xù),讀來讀去,花了好幾天,其實都是假的。
2.3 精讀的時間控制
一般的中文、簡單的英文論文,讀半天,寫1個小時。復雜的,加倍。如果有不明白的原理,請先行補充基礎知識,時間另算。
3. 泛讀與精讀的關系
泛讀是基礎。至少泛讀30-40篇,再開始精讀。
沒有30-40篇的基礎,第一,對大背景、整體情況不了解,精讀也讀不進去,因為不能準確理解論文思路。記住我們要求的精讀是可以用自己的話把全文思路寫出來,不是讀懂了每一句就ok。第二,品味不夠,分不清好壞,把碰到的前兩篇當成寶,讀半天,甚至跟著去做實驗,結果錯誤百出。
非常重要。往往學生都不聽。
我自己的學習生,基本都聽不進去,急急忙忙開始精讀,理解不到位,寫不出思路,偏偏又要急著往前趕,于是亂做一氣。
4. 選擇性閱讀
4.1 選擇性閱讀的目的
需要研究論文中的哪一局部,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就去仔細閱讀這一局部。
可能是某個實驗操作、某個檢測方法、某個數(shù)據(jù)處理手段。甚至是作圖的技巧、討論機理的切入點、某一句話的寫法,都可以。只要自己有需要,就相應地去研究。泛讀也好、精讀也罷,都是針對全文的,選擇性閱讀不是,目的性非常強地找一段、一句話、一個方程、一張圖去學習。
4.2 選擇性閱讀的要求
一句話,學了馬上用。選擇性閱讀特別強調(diào)目標明確,是個很功利的家伙。
忌諱的是現(xiàn)在用不上,也去學。很多同學在這里陷入誤區(qū),認為某某技術、某某方法、某某理論非常好,我就要學。然后花很多時間去學,學了當時完全沒有用,過一陣就忘了,需要用時還得重新來。不是所有好東西都應該此時此刻研究,要做的事情很多。
4.3 選擇性閱讀的時間控制
沒有標準。學會了,解決問題為止。
P.S.給學生講的東西,放在這里,也許有人用得上。
(張光明)文獻閱讀之泛讀、精讀、選擇性閱讀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新賬號
x
|